智能农机助力减损增效 山丹油菜采收实现技术新突破
9月7日,山丹县迎来油菜机械化收获的重大技术进展。多家科研院所与单位的技术人员齐聚现场,开展油菜机械化收获试验,通过实地调试参数、优化设备,全力攻关油菜机收损失率偏高这一行业难题。这项由“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科技项目,正为山丹油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霍城镇沙沟村,连片的油菜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不断,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收获机械化岗位专家、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敏带领团队在现场紧张地调试机械,种植户、科研人员及工作人员跟随机械记录数据,密切观察收割效果与损失情况。每完成一行收割,技术人员立即上前分析数据、调整参数,持续优化机具作业性能。张敏介绍:“目前油菜机械收割在田间生产环节的损失率仍然较高,在15%左右。通过智能化关键参数的精准调节,可以显著降低损失,分段收获方式能控制在7%,联合收割则可控制在8%左右。”
不远处的试验田里,晾晒完毕的油菜植株铺放整齐,在阳光下泛出金黄光泽。田间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同步进行收割与脱粒作业,展现“一站式”收获的高效模式;路边还设置了分段收获区,工作人员将晾晒好的油菜枝条有序投入专业脱粒机,实施精细化处理。两种收获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对比数据。
张掖市农科院研究员李继强表示:“我们联合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油菜机械化收获的性能优化与参数调整,重点降低收获损失率,为推动我市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级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山丹县近年来持续推动油菜产业提质增效。本次智能农机减损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不仅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充分体现出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相关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山丹油菜产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障国家油料安全、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